近读
题为《和谐世界,从心开始》,恰好对应上篇文章。近代著名学者王国维曾谈说,“佛教是科学的宗教”,故学一点佛法,大有裨益。学点佛法可放下虚伪与造作,从虚幻的自我中解脱,净化浮躁的心灵,回归来面目,从而达心理乃至社会和谐。“和谐世界,从心开始”是去年在普陀山召开的“世界佛教论坛”的主题,道出了心与自然、社会、世界的关系。普陀山宣言认为“心为诸法之本源,若人人修心正心,扩展胸怀,放大心量,熄灭贪、嗔、痴,由个体而家庭而小区而国家而天下,则心净国土净,心安众生安,心平天下平。”从而达致世界的和谐。
贪、嗔、痴(这是佛法里“苦、集、灭、道”四谛中的集谛所言)是人类烦恼、痛苦的根源。人与人关系不和谐、社会各种丑恶现象皆由此而起。贪是自私的根源,导致对他人利益的侵害。嗔是嗔怪、动怒之意,是仇恨的根源,导致争端、冲突。痴指愚痴,导致对世界和人生认识不清。
而要与 “三毒”绝缘,只有通过自我的醒觉,心的醒觉,从苦恼中解脱出来,还自己一个本源清静心,才能使自己活得自由、快乐。让内心世界充满光明与希望,这也是生活的真谛。为此,佛法认为,唯有通过自我的醒觉,方可“化掉一切的黑暗,化去一切障碍,化除一切病苦”。
此外,许多人都把佛教看成脱离世俗、远离现实生活的唯心的东西,是一种避世的生活方式,其实,佛学讲求实践修行,见性成佛。佛法对于现实的我相,从来没有否认过他的存在,我们日常的一切活动,包括工作和生活,以及各种欲望,就是佛教 “天台宗”所说的“俗谛”,只要不执著于它,即不追名逐利,看淡名誉地位、金钱,就可提升精神境界,也即禅家的“平常心”,纵使生活境遇不公甚至受非难,亦能做到心平气和。曾有人问我,佛家怎么看待“竞争上岗”以及业绩考核、评估、述职评议等等,我认为这是生活工作的过程之一,故以平常心对待就行。不要偏执、攀比,适可而止就好,心态放松,人就有好的表现。
因此,学习佛法,就要在现实生活中来实践,通过自我醒觉,还真我本性,去掉贪、嗔、痴三毒这烦恼的根源,以平常心对待我们日常生活的各种问题,从心的自我醒觉开始,培植善心,发乎善行;彼此欣赏,尊重包容,就可达致集体与社会的文明与和谐。
刘编辑稿约催得急,先交上这点功课吧。云门禅师语:“但愿‘日日是好日’。”诚赠予各位读者。
(叶耀成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