这个画家“太有才了”
2007-03-28

“方寸之中辨千寻之峻”。今年元月13日《广州日报》(人物·新镜头)用了半个版介绍他;310,在该报赏玩栏目又见他。元月1日,他的画展在广东画院开幕(已办三年),广东电视台城市特搜主动前往报道;一个叫郭锡炎的作家连日贴身追访他……他就是青年画家、耕砚堂主——李强。


一张发行100多万份的大报在三个月内两次报道一个人是少见的。无它的,正如郭作家言:“他太有才了”。


他字、画、印兼得,无所不精。他的书画、篆刻集,一本比一本有料。他又喜收藏古砚奇石,宋、明朝代的、康熙年间的砚石让人大开眼界。在耕砚堂里,他常自一边品着陈年普洱茶,听着专业胆机飘来的悠扬乐韵,一边泼墨挥毫,吟诗作对。“百里连绵势,层峦积翠重,云涛来又去,变化万千峰。”他的诗里有画,画中有诗,还有——据说,有一位姓侯的职业经理人曾为工作焦虑,经朋友介绍认识李强后,渐渐爱上了他的画,说好过去看心理医生。他收藏李强的画上百幅,看得着迷时,有一晚突然电话李强,说在画中见到了佛……。看似神奇,也不奇,正所谓“心即是佛”。李强的画自有一种让人心平气和魔力。他山水画有黄宾虹的遗风意韵,颇有气势。云雾烟霞浑然一体,带出几分逸气、一股灵动之气。这韵势与他的学养修行有关。他肯下笨功夫,大至丈二的画他会画上个把月,层层渲染,能让画作浑厚而通透;小不盈掌的“小品画”他也要花上几小时,精雕细琢,于小见大。是次画展就推出了他的大批小品。看“一花一叶”、“一山一水”;好让“天下知春”,处处见精神气象。于画界一时无两。


道法自然。原来功夫更在诗画外,每年他都会带上几个学生(他的学生中考上美院乃至研究生的很平常)迤逦名山大川,近年钟爱太行山,一、二个月苦行僧式体察写生。触境生情时,得句高吟:“野径绝行人,林深少俗尘”;“幽壑采灵性,云山听雨声”;而“静观”深处直至“无我无山亦两忘”(他所刻闲章语)。他笃信大自然是最好的老师。当然他也不忘恩师启蒙,打从15岁起,他有幸拜商承祚、容庚、谢梅奴等国宝级的书画家、篆刻家为师。传承且创新遂自成一格。


“大隐隐于市”。他常躲进“小楼成一统”(可以一、两个月足不出户)。在耕砚堂里手拨着念珠坐禅般地在明式的紫檀官帽椅上“默以养真”(篆刻章语),去觉悟心中的佛。渐渐人也变得“佛头佛脑”,崇尚“大象无形”、“大美无言”之境界。怪不得他的画没有脂粉气,乍看并不入眼,却贵在似与不似之间。我曾自恃当年学画比他早(当年他家还挂我的画),对他的画妄加评论,而他多是笑而不答。“谁享静中缘”。以后方渐有所悟。他的画不花俏,要静心才看到妙着。急功近利、浮躁者是领悟不到、品味不出的。原来欣赏之乐还得先有一个娴静与明净的心境。


“独持偏见,一意孤行。”耕砚堂里的行草对联,恰写出他不羁的性格。循规蹈矩者谓之大逆不道。又如何呢?有“才”嘛,就是不一般!“你”,强啊!
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(文/ 泽恩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