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变”的另一端在于骤增的品牌。7月初,百年老字号潘高寿高调宣布进入凉茶市场,并声称计划用5年时间,在凉茶领域卖出5个亿。而其不过是目前这一市场的最新参战者,早在去年4月,白云山和黄中药公司就推出其第一款凉茶饮料“口焱e清”;随后,三九集团也推出“ 下火王”;香雪制药则推出“上清饮”。
这个市场到底有多大?据悉,2004年,红色罐装王老吉的销售额达 8亿元,到2005年,这一数字飙升至30亿元。而业内人士透露,整个凉茶市场的容量应在50亿元左右,且以每年30%的速度增长。
“上述数字才是今年下火饮料市场再度火热的原因所在。”一位业内专家说。在他看来,早前红罐王老吉“一枝独秀”的格局并不正常,恰逢凉茶被正式认定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,“加入者增多,必然会导致市场进行重新布局,甚至洗牌”。
将被分散的50亿事实上,迹象早已出现。
据知情人士透露,曾在2005年3月成都全国糖酒春交会上,以大规模的宣传、展示、招商活动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三九下火王,在福建、浙江地区已黯然散场,并将两地区的货品转往其他市场低价抛售。
而另一品牌推出的同类饮品,于2005年1月上市,8月中旬便退出市场。“还不止这些,据我所知,其他一些原本被看好的新品牌凉茶也大都处于进退两难的尴尬境地。”这位知情人士说。
问题是,随后几年,“潮起潮落”的行业现象可能更加频繁。
广东一家品牌凉茶营销经理对记者分析:“凉茶业原来是由一个单一品牌覆盖90%以上的市场,而从今年开始,行业将有几匹黑马杀出,出现3-5个品牌在市场上占据一定市场份额。”他认为,未来三年,凉茶业将保持以几何级数的高速增长,成为除了水之外的第二大饮料品类。
业界更有预言称,经过市场洗牌,市面上的凉茶品牌将会减少2/3,在未来的两三年内,整个凉茶领域很可能只剩下2-3个主要品牌,到时罐装凉茶的零售价估计会降至2.5元一罐。
而上述知情人士的担忧是,企业并不清醒地一哄而上,会损坏凉茶苦心经营多年才达成的现状。“我们必须警惕一种可能,那就是在现代消费者口味及消费方式极易变化的大氛围下,过早陷入混乱局面的凉茶有被边缘化的危险。” 他表示,品牌多、概念杂,势必导致市场份额大幅分散,对崭露头角的凉茶而言,决非好事。
两个极端还有一个现象同样值得关注。掀起目前这股“中国凉茶风” 的,并非出自饮料界,而是制药界。
记者从有关渠道了解到,药企争相进入凉茶行业,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“王老吉”在中国市场的成功起到带头示范作用。但业内人士认为,王老吉的成功模式不可复制。“王老吉成功的背后,其实投入很大,它的品牌是积累多年才做到现在的成绩。”
广东那家品牌凉茶营销经理也对记者表示,药企要做出凉茶产品很容易,他们有专业优势,但要将做出来的产品销售出去,则不太容易, “面临着渠道壁垒”。此外,据透露,现在企业进入凉茶行业的门槛提高了,与三年前相比,运营成本的增加超过5倍。
“但不可否认的是,这一两年有实力的药企进入凉茶行业,提高了行业素质,对产品质量起到促进作用,同时使该行业的的发展进入一个新阶段。”广东省食品行业协会相关负责人表示,医药企业的工艺水平、环境等必须是经过国家生产质量管理规范认证的,所以,从软件、硬件、人员素质以及把好食品安全关等角度而言,药企进入凉茶行业是一件值 得鼓励的好事。
有意思的是,与国内药企蜂拥而至的热闹场面相比,康师傅、统一以及“两乐”等跨国饮料巨头表现出异乎寻常的“冷静”。
据业内专家分析,目前凉茶市场刚刚启动,还处于初始发展阶段,行业发展虽然提速很快,但市场游戏规则还未建立起来。在市场初期,除了广东、广西市场对凉茶产品有较深、较广的认识外,但在别的市场,则还需要漫长的培育期。在品牌建设方面,目前也只有个别企业是在真正做品牌,其它规模都很小。因此,在饮料巨头们看来,进入凉茶业“ 时机还不成熟”。
事实上,这也许并非巨头们尚未涉足这一领域的真正原因。
“跨国企业如果想做凉茶,在目前情况下将遇到一道避不开的‘墙’,那就是申遗问题。”一位业内人士分析,目前首批进入申遗范围的凉茶有18个品牌54个配方,属于申遗范围内的凉茶在宣传上可以名正言顺地使用专用术语,而跨国企业是不会“申遗”的,而这肯定会影响其产品宣传。
“而一旦跨国企业加入这场‘战斗’,凉茶市场势必会比我们想象的还要热闹。”这位人士笑着说。